国洲文化党性教育活动知古鉴今篇:你所不知道的明朝的那些福利 明朝(1368年―1644年)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共传16帝,享国276年,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,无汉之外戚、唐之藩镇、宋之岁币,天子守**,君王死社稷。 提起明朝,较为后人所熟知的是其骇人听闻的反贪酷刑,这也让部分不了解历史的人对此产生错觉,觉得生活在明朝是一件较为危险的事,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? 成都党性教育基地主管*和红色旅游的蒲老师介绍说,对于遵纪守法的国民而言,明朝的生存环境其实很不错,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、寡、孤、*、废疾者皆有所养”,无论明初还是明末,社会的福利都可圈可点,与其他封建朝代相比,明朝可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高的时代。 早在朱元璋评定天下后,就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三大福利政策,即“养济院”、“漏泽园”和“惠民药局”。 养济院是负责收留城市中的鳏寡孤独的福利院。“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,官为存恤”、“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”,孤老院不久后改名为养济院。 为**养济之政的推行,朱元璋将其载入《大明律》:“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,贫穷无亲依靠,不能自存,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,杖六十;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,以监守自盗论。” 漏泽园属于国家公墓,免费埋葬过世死者。主管成都党性教育红色拓展培训的陈老师解释说,“漏泽园”取自《汉书》,吾丘寿王称赞周朝“德泽上昭天,下漏泉,无所不通”。漏,寓润泽下沾,如屋之漏。古人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贫苦小民因无力购买墓地,只能曝尸荒野,沦为野狗口中食。官府设立慈善救助性质的公共墓地“漏泽园”,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。 惠民药局是免费医院,国民可以免费看病、免费领取药品。 成都党性教育注意到,其实早在西周时期,统治者就通过施行“养疾之政”给包括灾民在内的老、弱、病、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;南北朝时期出现的“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施医给药”的“六疾馆”,被认为是中国较早的慈善机构之一;宋代是中国医疗事业史上的重要时期,朝廷开始设立公共医疗机构,如太医局、翰林医官院等,同时也设立加工药材和销售药材的机构,其中的惠民药局主要面向普通民众。 1370年,明**在北京设“惠民药局”。 作为官方的慈善施药机构,惠民药局有来自*的补贴,但主要收入还是靠卖药挣钱。在地方药局的经营上,药局也通过放贷获息来维持运营,购买药物。 成都党性教育在此前就某医药单位的企业*培训中也谈及这一历史事件,认为惠民药局的存在,不单具有慈善惠民的意义,对中国的医药卫生行业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当时各药局做成“熟药”的方子,经过统一的整理,汇总成了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为后人选方制药提供了方便。 在明代,如果城市里发现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,或是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残疾人,地方官就要被追责,轻则撤职查办,重则下狱问罪。 除了设立福利机构,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很好,以“养济院”为例,凡是被收留的,每月都会给予大米三斗、库布一匹。 福利如此优厚,以至于许多生活并不贫困的骗子,也假装穷人混进来,且赖着不走。 如遇水旱灾害,明**会免费给予无家可归者以稻种更牛,并赐15亩田地。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,还出台了世界上较早的国家养老制度——优老之礼,即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,国家要赐予爵位,每月给予生活补贴。 这种全民福利,造就了明朝3个世纪的凝聚力。即使在部分皇帝昏庸、政治腐败的时代里,明朝的老百姓对待国家依然体现出了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,如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,不但明军浴血拼杀,战前京城的百姓甚至还自发捐钱捐物,支援朝廷。战斗打响后,北京周边百姓还有人跳上城头,自发参加战斗,用石块做武器投掷瓦剌骑兵。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,但史不绝书的,却是明朝北方边境上,边镇百姓常常与驻军合力、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。(责编:成都党性教育基地)